中國網特約評論員 呂蘊謀
應歐方邀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于6月30日至7月6日對比利時、德國和法國進行為期一周的訪問。其間,中歐雙方將在歐盟總部舉行第十三輪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在德國舉行第八輪中德外交與安全戰略對話、在法國舉行中法外長會談并參加中法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會議。
2025年是中國與歐盟建交50周年。7月底,中歐雙方將舉行領導人峰會。王毅此訪與歐方舉行系列重磅會談,就重大國際熱點議題及時溝通,既是對中歐關系50年歷程的經驗總結,也是峰會前重要的政治外交互動,對雙邊關系與全球治理均具有積極意義。
王毅此次訪問歐洲,將與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舉行第十三輪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作為當今世界的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中歐之間保持著多元多層的對話機制,包括中歐峰會、經貿高層對話、高級別戰略對話、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等。其中,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機制自2010年啟動,凸顯戰略屬性,一般都在中歐外長級別的官員之間展開,是中國對歐的核心工作機制之一。成立以來,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一直都是深化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重要機制平臺,在中歐消除戰略誤解、密切務實合作上發揮重要作用。
高級別戰略對話雖然是固定機制,但本次王毅訪歐時機有一定特殊性,釋放出與以往不同的深意:
其一,總結中歐50年來的交往經驗并繼往開來,具有重要意義。50年來,中歐交往雖經歷過波動,但合作一直是主基調,建設性和穩定性是中歐關系的底色。王毅在訪歐行前集體會見歐盟及成員國駐華使節時,曾對中歐關系未來發展提出三點建議:堅持相互尊重,堅持伙伴定位,堅持多邊主義,這三個“堅持”也是對中歐50年友好合作的經驗總結。
當前,中歐關系面臨的挑戰與雜音明顯增加,中歐之間正常的商業與科技合作被“泛安全化”解讀,價值觀分歧被放大,互利共贏的經貿關系被指責為“不平衡的關系”,歐方稱與中國的關系進入調整期。但中國對于歐洲的伙伴定位是一以貫之的,對待歐洲的尊重和重視是一以貫之的,在不確定性凸顯的大變局中,中國對與歐洲共同發揮穩定錨作用的期待也是一以貫之的。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作為中歐峰會前的一次重要政治溝通,有利于將中國對歐洲的善意提前釋放,將中國對于中歐關系的期待提前傳遞,將雙邊關系可能存在的分歧提前坦誠溝通,將為中歐峰會順利召開預熱和作鋪墊。
其二,當前大國關系互動與博弈呈現出新的態勢,中歐對彼此的需求上升,共識基礎也更為廣闊,中歐關系的發展面臨重要機遇。受烏克蘭危機影響,歐洲與俄羅斯的關系僵化,對美國的依賴深化,在中美歐俄四邊關系中的地位相對被動。尤其是特朗普第二任期以來,在全球范圍內掀起“關稅戰”,連作為傳統盟友的歐洲也照打不誤,甚至打得更狠。歐洲應對新一輪的“特朗普沖擊波”明顯乏力,進退失據。在剛剛結束的北約峰會中,歐洲領導人除了逢迎特朗普、滿足其要求外,似乎沒有其他行之有效的對美博弈手段。
然而,無論歐洲表面上與美國多么熱絡,客觀的不滿都在積累,獨立自主的雄心也在潛滋暗長。因此,與彼此沒有戰略矛盾和根本利害沖突的中國之間發展良好關系,對于歐洲在大國博弈中獲得更好地位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歐洲應該明白,如果與中國的關系都搞砸了,那么其與世界其他大國之間的關系將更為不平衡,在全球格局中的位置將更為被動,掉隊、降級將加速到來。中國樂見歐洲走向戰略自主,樂于與歐洲共享繁榮與發展,愿與歐洲一道堅持多邊主義、維護國際規則和公平正義,因此更有必要加強戰略溝通,密切協調合作。
其三,2025年在全球安全史上也是不尋常的一年,中歐有責任為全球安全秩序的恢復共同努力。一方面,烏克蘭危機延宕已三年有余,持續惡化歐洲安全形勢,沖突烈度并未降低,甚至還有升級的風險。雖然全球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努力一直未停,但收效并不明顯。特朗普上臺后,奉行對俄緩和政策,持續釋放改善俄美關系信號,但似乎并未加速結束沖突。歐洲則堅持走“以壓促談”老路,持續出臺對俄強硬政策,但這也一定程度上固化了歐俄矛盾,歐洲幾乎失去了與俄羅斯直接對話的渠道。如何共同應對俄烏局勢帶來的風險,緩和地區緊張局勢,是中歐領導人共同的關切。另一方面,全球安全局勢不穩定性突出。今年以來,印巴、以伊沖突此起彼伏,各類地區矛盾與風險持續積累,“安全赤字”成為越來越突出的問題。
在此情況下,中歐構建互信,在成就彼此的基礎上照亮世界,為地區提供安全與穩定、為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既具有雙邊價值,也具有全球意義。(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安全項目負責人)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