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發展縣域經濟
縣域經濟是具有系統性、完整性特征的區域經濟形態,其發展受到一定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同時又深刻影響到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在現代化進程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上強調,“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形成新的增長點”;在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上強調,“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這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新時代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提供了根本遵循。
1.深刻認識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意義
發展縣域經濟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關鍵一環。從空間維度看,暢通國民經濟循環表現為要素在城鄉區域之間的合理流動與優化配置,以及經濟聯動性、平衡性的持續增強,進而形成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有機整體。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涉及一、二、三產業各個部門,涵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個環節,既是城市經濟和鄉村經濟的交匯點,又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區域經濟,這一特征決定了其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一定程度上說,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循環的成色。因地制宜發展壯大縣域經濟,著力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釋放縣域內需潛力的現實需要,也是拓展國內大循環的空間、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內在要求。
高質量發展是縣域經濟的根本出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須由量的積累轉向質的提升,并在量變與質變的循環中實現螺旋式上升,這是唯物辯證法質量互變規律給我們的啟示,縣域經濟發展也必須遵循這一規律。過去,我國縣域經濟依靠資源消耗、低成本勞動力驅動實現了規模性增長,形態上逐漸從單一農業經濟向多元化綜合經濟轉型,總體不斷向前發展。然而,當前隨著縣域人口的外流、資源環境約束趨緊以及外部競爭加劇,部分縣域面臨產業衰退甚至空心化風險,傳統粗放型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新階段發展縣域經濟,必須更好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走高質量發展道路。客觀來看,不少縣域在實現經濟規模總量的積累后,已經具備了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基礎。
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具備新的時空條件。當前我國城鄉融合發展領域的一系列制度創新、技術的革命性突破以及開放經濟背景下生產力布局的調整等,都為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更多實現條件。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交通運輸技術等的發展,縮短了時空距離,推動了城鄉生產網絡、社會網絡、創新網絡、生活網絡的不斷演化,深刻改變了城鄉之間要素流動與空間配置路徑以及大中城市與縣域之間的連接方式,從而為一些縣域通過承接產業轉移、融入區域發展戰略提供了條件;數智技術、綠色技術等加快發展,以及在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和社會服務管理等各環節的深度應用,推動了縣域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催生出諸多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
2.把握發展縣域經濟的實踐要求
當前,我國縣域經濟處在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發展潛力很大。推進縣域經濟發展,需要把握好以下原則。
縣域經濟發展取決于產業、人口與空間結構的協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既表現為產業、人口與空間結構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也是三者協同發展的結果。一般而言,產業結構變化會影響城鄉空間結構和人口布局,人口集聚帶來空間需求和活力,而空間結構調整又為產業升級和人口集聚提供支撐。只有三者相互匹配、相互適應,才能打破傳統增長模式的路徑依賴,實現縣域經濟發展能級的躍升。實踐中,一些縣域從產業、人口與空間結構的協同中找到切入點,實現了產業升級、空間優化、人口集聚的良性循環。
縣域經濟發展要立足區域資源要素稟賦結構。縣域經濟與生俱來具有區域性特征,往往與當地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氣候條件、地理區位等緊密關聯。我國縣域數量大、類型多,縣域經濟發展不可能只有一種模式、一條路徑,正所謂“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只有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旅則旅,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才能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一般而言,凡是產業結構與要素稟賦結構契合度比較高的地區,產業根植性往往比較強,產業的競爭力也比較強;反之,部分縣域脫離自身資源要素稟賦優勢,盲目追求“高精尖”產業,要么陷入高端產業低端化困局,要么汰舊卻無法立新。
縣域經濟發展要融入城鄉區域開放格局。相比城市經濟,縣域經濟是基于城鄉分工互補關系和經濟循環而形成的。縣域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城鄉功能銜接性比較強,要素流動性、產業融合度大多比較高。同時,縣域經濟不是一地一縣的經濟,需要跳出“縣域”,在區域分工體系、高水平開放格局中,找到縣域經濟發展方位。比如,一些位于大城市周邊的縣域,可以通過主動承接人口、產業、技術外溢,成為大城市輻射發展的一部分;一些過去處于交通“末梢”的縣域,可以通過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依托作為對外開放節點的優勢,培育發展特色產業,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縣域經濟發展要與強縣、富民統一起來。縣域經濟的繁榮程度與民生福祉、社會發展活力緊密相連,是實現強縣與富民有機統一的載體。現實中,縣域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民生福祉也會得到持續增進,社會發展活力亦隨之增強;相反,縣域經濟發展滯后,往往導致居民收入增長緩慢,陷入經濟活力不足、民生改善受限的被動局面。目前,我國有一半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縣域,其中大部分又居住在縣域內的鄉村地區。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內在蘊含實現富民的目標要求。要通過發展壯大縣域富民產業,讓更多群眾在產業發展中增收致富,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
3.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
縣域經濟本質上是特色經濟。要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因地制宜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構建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競爭力強的縣域經濟發展格局。
因地制宜培育具有持久市場競爭力的特色主導產業。不論是通過改造升級傳統產業,還是培育新興產業來發展縣域經濟,關鍵要做到因地制宜,“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培育形成縣域特色主導產業。農業資源比較豐富的縣,重點做好“土特產”文章,發展壯大特色種植養殖業、特色食品等產業。制造業基礎比較好的縣,要提升產業平臺功能,深度參與區域產業分工,錯位發展優勢特色制造業集群。一些旅游資源豐富的縣,要統籌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推動旅游與農業、文化、科技等深度融合,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位于大城市周邊、處于交通樞紐節點的縣,可以依托區位交通優勢,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促進縣域城鄉要素創新性配置。經濟發展質量與生產要素的匹配度和要素質量密切相關。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自由流動和創新性配置,是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基礎。要加快破除妨礙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制度壁壘,引導各類要素協同向先進生產力流動和集聚,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促進縣域城鄉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重構與升級。特別是,要順應城鄉融合發展趨勢,分類有序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打通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性通道,引導更多城市資源要素有序向鄉村流動,促進鄉村產業振興。
著力提升縣域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發展壯大縣域經濟,離不開科技創新。然而,對不少縣域來說,過于強調原始創新也是不切實際的。要通過多種途徑,推動科技創新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比如,中西部地區的一些縣域可以采取設立“科創飛地”、組建創新聯合體等方式,利用發達地區的技術、知識、人才等科創資源,提升本地產業技術創新水平。有條件的縣域,可以支持“鏈主”企業牽頭搭建行業共性技術平臺,為產業鏈關聯企業提供技術研發與轉化、產品檢驗檢測、試驗驗證、產品質量認證等服務。西部地區的一些縣域還可以依托東西部科技合作機制,推動資源共享、人才交流、平臺聯建、聯合攻關、成果轉化,提高創新發展能力。
增強縣域產業承載和配套服務功能。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縣域綜合承載能力。要深入推動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增強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強化鄉鎮聯城帶村的節點功能,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推動各類開發區、特色產業集聚區、農民工返鄉創業園等平臺擴能提級,引導規模較大、工業化程度較高、分散布局配套設施成本高的產業項目向縣城產業園區集中,具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加工流通等項目向縣城或有條件的鎮(鄉)和物流節點集中,直接服務種植養殖業的農產品加工、電子商務、倉儲保鮮冷鏈等產業向中心村集中,促進產業在城鄉之間合理分布。
(作者:涂圣偉,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