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www_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免费_精品视频在线免费看_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免费

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共繪雪域高原同心圓——第十批援藏和第五批援青工作紀實

2025-07-08 10:33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字體:

“堅持全國一盤棋,相互幫助,特別是沿海地區要幫助西部地區,發達地區要幫助欠發達地區,都要找準角色。”對口支援是黨中央著眼西藏、青海工作大局作出的戰略決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謀劃和推進對口支援工作,開創了工作新局面。2022年盛夏時節,青藏高原迎來新一批特殊的建設者——第十批援藏和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

三載寒來暑往,來自全國不同地區、行業的援藏援青干部人才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帶著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全國人民的深情厚誼,扎根世界屋脊、建功雪域高原,同當地各族干部群眾一道團結奮斗,以實際行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譜寫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攜手共同發展的壯麗篇章。

用心用情用力增進民生福祉

青海西寧,巍峨的元朔山下,果洛西寧民族中學的紅墻映襯著高原湛藍的天空。

2022年7月,來自上海的七位教育工作者跨越山海奔赴這里,以教育援青為紐帶,在雪域高原播撒希望的種子。三年來,他們不僅為學校帶來71.43%的本科上線率,更構建起涵蓋教學改革、師資培養、文化傳承的立體化支援體系。

青海果洛西寧民族中學校長常途介紹學校情況(2024年6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子琪 攝

“上海援青教師以不低于1∶3的比例與本地教師建立結對關系,受援地每年選派有發展潛力的校級領導及學科骨干赴滬進行崗位實踐與研修,系統提升管理能力、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上海市第五批援青人才、果洛西寧民族中學校長常途說,外地教師“走進來”,青海教師“走出去”,傳統的教育支援升級為東西部教育協同發展的雙向賦能。

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指出:“包括教育在內的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取得顯著成效,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

治愈患者向西藏那曲市人民醫院贈送錦旗(2025年6月22日攝)。新華社發(古加 攝)

今年5月21日,青藏高原平均海拔最高的地級市西藏那曲迎來醫療事業的新突破——那曲市人民醫院獲授“國家胸痛中心(基層版)”認證。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時間壓縮至30分鐘內,一條“家門口的生命通道”就此打通。

這背后,是遼寧省醫療援藏團隊推動的“大那曲胸痛中心網絡”建設。針對高原地廣人稀、基層醫療資源薄弱的現狀,援藏專家創新性提出“1+9+N”模式:以那曲市人民醫院為核心,帶動9家區縣醫院建立胸痛救治單元,并輻射全市鄉鎮衛生院,實現基層首診、遠程預警、分級轉運、中心救治閉環體系。

“就像在藏北草原上撒下一張‘心電監測網’,讓每一例胸痛患者都能在診療中被精準識別、科學處置。”遼寧省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隊隊長、那曲市人民醫院院長賈祝強說。

唐古拉山脈另一側,同樣是醫療領域,新的重大進展也正在青海發生。2025年4月,海北藏族自治州第二人民醫院通過三級綜合醫院驗收,青藏高原自此實現地市級三級醫院全覆蓋。

醫院里,9臺山東捐贈的血透機晝夜不息運轉,有效解決了透析患者治療遠、難、貴的問題;魯青眼科成為青甘交界地區的“光明燈塔”,吸引著周邊患者慕名而來……曾經飽受白內障治療、尿毒癥透析不便等問題困擾的患者,如今可以在家門口獲得高效實惠的治療。

“我們的使命不僅是豎起三級醫院的牌子,更要在雪域高原上建起守護各族群眾生命健康的醫療高地。”山東省醫療人才“組團式”援青工作隊隊長、海北州第二人民醫院院長李洪光說。

近年來,在多方支援力量持續賦能之下,青藏高原醫療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先進診療設備一應俱全,為精準治療提供了有力支撐;“師傅帶徒弟”“團隊帶團隊”培養模式,帶動本土醫療人才持續提升技術水平;醫院管理模式持續優化,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突破……西藏、青海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與進步,促進了各民族同胞健康福祉的共享。

在西藏林芝市工布江達縣娘蒲鄉中心小學,孩子們把自己做好的手抄報展示給嶺南師范學院支教隊隊員胡正培(2024年9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三年來,援藏援青工作始終以增進民生福祉為重,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答卷——在西藏,80%以上援藏資金向基層民生傾斜,累計實施1400余個民生項目,構建起覆蓋就業、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領域的立體支援網絡;在青海,20家州縣受援醫院累計開展新技術新項目1300余項,成功救治急危重癥患者18.27萬人次;高等院校實現跨越式發展,中小學校園煥發現代化新顏,一支支帶不走的教師隊伍快速成長……實實在在的惠民舉措,讓各族群眾從心底里感恩總書記、感恩黨中央。

心手相牽推動高質量發展

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時強調,“進一步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提升區域整體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進入夏季,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昂拉鄉德吉村,黃河水澄澈如碧,白墻彩檐的藏式民宿錯落有致地鋪展在山水之間。

達巴,在全村第一個開辦民宿吃上“旅游飯”。幾年前,通過易地搬遷,這個世代生活在昂拉鄉海拔3000多米山地的藏族家庭,搬入了德吉村安置點。在華能集團對口支援之下,針對搬遷群眾量身定制的文旅產業培訓,讓這個藏族漢子成為了“藏式民宿主理人”。

“現在,全家經營民宿和餐飲,加上屋頂光伏發電的收入,年收入穩定在9萬元左右。”望著院里新栽的格桑花,達巴感慨道,“過去靠天吃飯,現在靠雙手致富!”

“我們運用好生態資源稟賦,持續深化‘清潔能源+生態旅游’賦能鄉村振興的模式,讓更多群眾成為推動鄉村振興和產業發展的主力軍,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華能集團援青干部,尖扎縣委副書記、副縣長藺通說。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久美家園的“滬沁怡”氆氌手工編織坊內,工作人員卓瑪杰在梳經,該工坊由上海援青團隊打造(2024年7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從領取補貼到主動創業,從傳統勞作到現代經營,從個體發展到帶動鄉鄰……援藏援青干部人才“帶著干”,受援地區干部群眾“自己闖”,雙向奔赴之間,雪域高原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更足了。

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極其特殊。如何激活資源稟賦潛能,實現從傳統農牧業到現代產業的轉型?援藏援青干部人才積極探索,培育特色新興產業,架起東西部協作跨越式發展的橋梁。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龍羊峽水庫,直徑逾百米的環形養殖網箱星羅棋布,高寒環境中生長的冷水三文魚在這里茁壯成長。通過農業農村部、商務部“小組團”援青項目的支持,當地突破苗種繁育、市場推廣等瓶頸,實現三文魚國產化養殖。如今,龍羊峽三文魚在國內市場份額超三分之一,出口貨值占全國同類產品98%,成為“高原造”走向國際的標桿。

游客在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門堂鄉境內的黃河女兒灣游覽拍照。該景點由上海援青團隊打造(無人機照片,2024年7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與此同時,一批“小而精”的援青項目在高原落地生根:上海團隊開發特色旅游產品,打造黃河女兒灣等特色景區,全力提升更多“品質化”旅游體驗;科技部援青干部攻克寒地小龍蝦越冬難題,打造出高原地區的“龍蝦經濟”;北京市援青力量推動玉樹牦牛產業標準化,帶動牧民戶均增收萬元……這些“小組團”項目以科技為紐帶,將高原資源稟賦轉化為特色產業優勢,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

同樣在西藏,三年來,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圍繞高原特色農牧、清潔能源、綠色工業等西藏九大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落實援藏資金166.54億元,實施項目2900多個。

2024年8月1日,日喀則國際陸地港出口貨物查驗場正式封關啟用。這場“通關改革”正在推動青藏高原從內陸開放“末梢”向聯通南亞的開放“樞紐”轉變。

集裝箱貨物在市區完成查驗后,在日喀則聶拉木縣樟木口岸只需更換車頭即可直通尼泊爾等南亞國家。這一創新舉措使貨物通關時間壓縮60%,顯著提升了跨境物流效率。數據顯示,封關運行至今已實現報關單60票,貨重1015噸。2024年陸地港進出口額達36.07億元,同比增長41.84%,充分彰顯了開放平臺對區域經濟的強勁拉動作用。

從尼泊爾過來的貨車通過位于西藏日喀則市聶拉木縣的樟木口岸友誼大橋(2024年8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邱星翔 攝

陸地港深度整合海關、邊檢、商務等多部門職能,打破傳統監管壁壘,構建“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全域通行機制。通過搭建跨部門數據共享平臺,實現全鏈條信息互聯互通,徹底改變過去各部門“信息孤島”式的分散作業模式。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聯絡組組長,日喀則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彭一浩說:“這種通關改革不僅優化了營商環境,更通過開放通道建設,激活了西藏面向南亞的貿易潛力,真正實現了以開放促發展、以聯通促共贏。”

三年來,援藏援青干部人才深化“授人以漁”的支援理念,持續推動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通過強化科技賦能、激發內生動力、擴大對外開放,一批“家門口”的富民項目、特色產業拔節生長,一條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路徑清晰可見。

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24年1月7日,北京國家大劇院穹頂之下,流淌著雪域江河的壯美音符。從青海果洛草原走出的民族樂隊與上海音樂學院援青教師湯聲聲同臺演繹“守護三江源”大型生態情景音畫《從黃河到長江》民族音樂會。

援青期間,湯聲聲帶領當地群眾,將果洛本土的6種非遺樂器與西洋樂器、高科技舞美等跨界融合,創新制作出廣受當地孩子歡迎的音樂思政課。2023年起,小分隊跋涉海拔4900米雪山天險,足跡遍及果洛全域六縣,32場音樂思政課讓黨的好政策以更加鮮活、貼近的方式走進千家萬戶。

“群眾的淳樸讓我印象深刻,演出結束時也久久不愿離開。當他們眼含熱淚鞠躬致謝時,我真正理解了文化認同的力量。”回憶起巡演場景,湯聲聲動容地說。

對口支援西藏青海,不僅為當地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更奏響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持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樂章。

孩子們在位于西藏那曲市色尼區南部新城的“溫暖嘉·色尼城市書房”看書(2024年6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在北京與拉薩之間,50余所學校的3000余對學生結成“學伴”,建立起跨越地域的長期友誼;2024年4月,西藏首次組織以“00后”為主體的145名昌都市新錄(聘)干部,前往對口援藏省市天津、福建、重慶進行跟崗學習,為未來發展積蓄力量;2024年7月,林芝市中小學295名師生分組分批前往廣東開展“石榴籽一家親”青少年手拉手研學實踐活動,與當地同齡人分享生活點滴,增進了解與認同……

交往交流交融的暖流,在廣闊領域里奔涌,血脈相連的情誼,也時刻閃耀。

2024年4月,上海市虹口區魯迅公園旁的彩虹獻血屋,迎來了兩位特殊的獻血者——青海省瑪沁縣人民醫院的智華尖措與達日縣人民醫院的那保。

作為青海省首批醫療“雙向組團”人才培養項目成員,這兩位來自高原的藏族醫生,選擇在黃浦江畔卷起衣袖,用熱血傳遞雪域高原的溫情。

“滬青兩地血脈相通,作為醫務人員更應踐行這份情誼。”智華尖措目光堅定,“上海長期以來對果洛醫療事業的支持讓我們深受感動,參與無償獻血,是我們對第二故鄉最直接的回報方式。”

三年來,廣大援藏援青干部人才作出了巨大貢獻、付出了巨大犧牲,真正體現了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神品質。

徐紅芬是江蘇省武進高級中學副校長,援青任青海省海南州高級中學校長。2014年,她就曾前往新疆尼勒克縣武進高級中學支教,2022年她與同為教師的丈夫郝干偉再度啟程,踏上了三年援青征程。

積極推行學校改革,帶領本地教師開展課題研究、設立“茉莉花開”助學金……這對援青伉儷舍“小家”為“大家”,克服高寒缺氧等各種困難,書寫教育事業的“大愛”。

他們曾給遠在江蘇常州的女兒寫下一封家書:“丫頭,為了西部地區孩子們的明天,我們的小家暫時不能團圓不算什么。”

“親愛的爸爸媽媽,雖然我們相隔千里,但我知道,在遙遠的青藏高原之上,你們用大愛育人,照亮了孩子們的未來,也讓我更加明白責任與擔當的意義。”女兒在回信中寫道。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三年來,承擔對口支援任務的有關省市、中央和國家機關部委及人民團體、中央企業和廣大援藏援青干部人才,為推動西藏、青海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上海援青教師鐘祖華在給果洛中學學生上課(2023年2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長期以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員舍棄常人所擁有的、放棄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艱苦奮斗。”對于廣大黨員、干部在雪域高原的奉獻犧牲,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

無懼風霜雨雪,矢志艱苦奮斗,永葆奉獻本色,廣大援藏援青干部人才一茬接著一茬干,一棒接著一棒跑,以實際行動傳遞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推動各族群眾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心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文字記者:熊豐、魏冠宇

海報設計:李夢帆

統籌:賈真、于文靜、金宇、郜新鑫、邱星翔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蒲江县| 雷州市| 高清| 丹凤县| 达州市| 东莞市| 曲周县| 乌鲁木齐县| 启东市| 同仁县| 祁阳县| 若尔盖县| 静海县| 行唐县| 华阴市| 宁夏| 阜平县| 海安县| 东平县| 漯河市| 靖宇县| 肃南| 潮安县| 潍坊市| 曲靖市| 博湖县| 福清市| 哈尔滨市| 江川县| 唐河县| 荣成市| 黔西县| 浮山县| 浠水县| 安平县| 上林县| 平陆县| 日照市| 铅山县| 阿拉善盟| 霍山县|